坎儿井历史简介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期,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军至敦煌时,派遣使者考察并实施了一项工程,即在卑鞮侯井以西地区穿凿井渠,试图通过渠道转运谷物。孟康的注解揭示了这个工程的细节,包括六个大型竖井,井下设有引水通渠,这明显体现了坎儿井的雏形。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古时被称为井渠。吐鲁番的坎儿井大多修建于清代,至今仍在滋养着广袤的绿洲田地,如五道林和五星乡等地,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坎儿井的名称在不同语言中略有差异,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坎纳孜,俄语则称为坎亚力孜,虽然发音有异,但实质相同。
坎儿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传说,如《荆州记》记载的神农时代,神农所穿的“匿空”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相似。早在春秋时期,凿隧取水就是一项古老技术,这种技术在地形适宜的地方发展成为坎儿井。《庄子》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古老灌溉方式的存在。
坎儿井最建议去的三个景点
火焰山以其红色的岩石和炎热的气候而闻名,而这里的坎儿井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火焰山下,游客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坎儿井,感受这项古老技术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火焰山的自然风光也非常壮观,是摄影爱好者的理想拍摄地。
坎儿井最建议去的三个景点是:吐鲁番葡萄沟、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吐鲁番葡萄沟是坎儿井地区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这里因其盛产葡萄而得名,沟内绿树成荫,葡萄满架,风光秀丽。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品种的葡萄,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
艾丁湖景区是值得去的 艾丁湖属于吐鲁番湿地湖泊的著名旅游去。位于吐鲁番市南50公里的恰特卡勒乡境内,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该湖是一个内陆咸水湖,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四十年代时,湖面曾达到152平方公里),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均不到8米。值得一去。值得一去。值得一去。
绿洲花园: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身心,享受一片宁静的绿洲花园。园内种植了各种植物,是拍照和休憩的好地方。总的来说,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是一个能够让游客深入了解新疆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体验当地民族风情、享受自然美景的好去处。
第二天:前往吐鲁番市区参观游览,包括交河故城、吐鲁番博物馆等。下午前往坎儿井景区,游览坎儿井及其周边景点,晚上返回吐鲁番市区。第三天:继续游览吐鲁番的著名景点,如葡萄沟、火焰山等。晚上返回乌鲁木齐。 交通方式: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可以选取 飞机、火车或汽车。
吐鲁番盆地北部有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当地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水分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过去游客来参观坎儿井,只能在拥挤不堪的一个景点观看。游客多了就要排队。
坎儿井简介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下水利用方式,坎儿井主要在山麓和冲积扇缘地带发挥效用,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据统计,截至1962年,中国新疆地区约有1700多条坎儿井,总流量达到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达到50多万亩。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而高效的地下水利用方式,主要适用于山麓和冲积扇边缘,以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和居民生活。据统计,1962年中国新疆约有1700多条坎儿井,总流量达到2600万立方米/秒,灌溉了50多万亩土地。其中,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尤为重要,它们贡献了该地区70%的耕地灌溉,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起着关键作用。
坎儿井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新疆冲积扇地形的特性,当地土壤透水性极强,山上雪水大部分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位较深。新疆劳动人民鉴于龙首渠的井渠技术,巧妙地将其应用到新的地理环境中,他们吸取了经验并创新,发展出了一种适应当地条件的新型灌溉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是谁发明的呢
坎儿井并没有记载是谁发明的,只是记载创始于西汉。坎儿井是新疆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始建于西汉。本工程共有6个竖井。地下渠改道显然是一口现代的卡纳井。坎儿井是新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新疆部分冲积扇地貌区土壤多为砾石,透水很强,雪水溶入山中后,大部分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较深。
坎儿井是林则徐。林则徐面对现实,他并不为个人的坎坷唏嘘嗟叹,而是满腔愤怒地写下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他一心勤政为民,相忍为国。”当地农民为了表彰林则徐对开凿坎儿井的贡献,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坎儿井不是某个人发明的,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
新疆坎儿井是由古代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修建的,这些劳动人民主要是当地的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的居民。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这种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是新疆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
坎儿井近年现状
近年来,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面临着严重的衰减。据数据显示,50年代全疆的坎儿井数量曾高达1700条,但到了80年代末,这一数字锐减至860余条,其中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从比较多 时的1273条减少到近来 的约725条。生态破坏是导致坎儿井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坎儿井的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比较高 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999亿立方米。
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
坎儿井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需水量逐年增加1966年,坎儿井工程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仍有406口坎儿井能正常工作,全年总输水量32亿立方米,仍占全区总输水量的30%,仍是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
现状与挑战 随着时代变迁,新疆的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面临挑战,坎儿井的数量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有些被改造为旅游景点,但大部分仍在默默承受干涸的威胁。现代化进程中,坎儿井的传统角色正被现代水利工程取代,这无疑是对古代智慧的另一种解读。